来源于 [[2025-05-24]]
起因: 这次的竞赛经历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在项目准备和展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竞赛结果,也暴露出了团队协作、产品定位、以及临场应变等方面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考过程:
- 我是成员,但没有提前了解好我们整个项目都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我甚至在答辩当天,才看到了这个项目完全的PPT。这属实不应该。如果我作为一个竞赛小组的负责人的话,我一定会提前和所有组员交流知会好所有的PPT部分,而不是只看我自己的部分。 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未能对整个项目的全貌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在答辩时处于被动状态。这反映出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以及个人责任感的欠缺。
- 做的产品没有切合题目。这就是产品经理方面的知识了。这个竞赛题目要求的是家具机器人,其中隐含的信息就是说,这个机器人不是针对特定人群的。但是我们做的东西,是一个心理咨询机器人,这个显然是只能给心理有疾病的机器人用的。 对竞赛题目理解不透彻,未能抓住关键词“家具机器人”所蕴含的普适性需求,导致产品定位出现偏差。这是一个典型的产品思维不足的问题,没有从用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解决方案。
- 我们在展示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这个产品解决了哪些需求,有哪些市场。而不是一个劲的介绍,我们这个用了哪些技术和方法。这方面的思考,上次那个华为的领导也有在分享会上讲过。[[创新和创业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在答辩过程中,过度强调技术细节而忽略了产品的价值主张和市场前景。这暴露了我们没有将创新与应用、技术与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思考方式,未能有效地向评委展示产品的潜力和意义。
- 答辩的时候,没有理解清楚提问老师的问题所在,也没有正确的回答。问题的确比较严重。 在面对评委提问时,未能仔细聆听和准确理解问题含义,回答避重就轻或完全偏离方向。这不仅影响了评委对我们项目的理解,也体现了我们在沟通和临场应变能力上的不足。
总结: 通过这次竞赛,我深刻认识到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产品定位的重要性、有效沟通和展示技巧的必要性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的关键作用。这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改进。未来在参与类似的项目和竞赛时,我会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和信息共享,提前深入理解项目目标和市场需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并不断提升沟通、展示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从而避免重蹈覆辙,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和个人成长。
#竞赛反思
#团队协作
#产品定位
#答辩技巧
#个人成长